虎符既然能调兵遣将,为何没人偷虎符造假?
公元前257年,秦国的军队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,赵国急忙向魏国求救。
可魏国惧怕秦国,不敢出兵救赵。
赵国连忙给魏国的相国信陵君魏无忌写了一封信,希望他可以施以援手。但没有魏王的同意根本信陵君也没办法调动军队。
怎么办呢?信陵君想了一个办法。他让魏王姬妾如姬偷了魏王的兵符。后出兵打败秦军,解救了赵国。
在电视剧中,我们也经常看到将军手持虎符调兵,但兵符都是老虎形状的吗?
当然不是,虎符盛行于战国、秦、汉、晋朝。到了唐朝,兵符的形状改为鱼形,叫鱼符。
传说,兵符是商朝末年的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。
迄今为止,我国一共发现三件秦国国君使用的虎符。分别为阳陵虎符、杜虎符、和流失到法国的新虎符,这三枚虎符均为铜制,虎身刻有铭文。
展开全文
1973年在西安市南郊山门口出土了一枚只有左半部分铜制虎形符--杜虎符。
这件虎符是秦国国君颁发给杜县军事首领的,杜虎符9.5厘米,高4.4厘米,虎神镌刻着错金铭文:
“兵甲之符,右在君,左在杜,凡兴士被甲,用兵物是人非以上,必会君符。乃敢行之,燔燧事,虽母会符,行”。
从虎身铭文可以知道,虎符右半部分由国君保存,而左半部分交给地方将帅保存,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时,需勘验虎符才能发兵。
既然虎符能调兵遣将,如此厉害,为何没人偷虎符造假呢?
首先,虎符的长度不超过10厘米,体积很小,非常便于隐藏和携带,除了君王身边亲近的人,可能没有人知道虎符藏在哪里。
其次,虎符造型在当时可以说非常复杂,雕刻也很细腻,只有把左右虎身对接在一起,虎纹和铭文才能完整,需要专门的工匠来完成。
最重要的一点,虎符一般都采用错金工艺制作,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和秦国时期,只有皇家工匠才能掌握如此复杂的工艺技术,一般人恐怕见都没见过,更不要提造假了。
所以,要想仿造虎符不是不敢,而是不能。
虎符,是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的结晶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