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点名,赖清德低头了,民进党忙着内斗,“限陆令”升级
最近台湾地区不太平。美国给台湾地区划了20%的“对等关税”,比日韩高出5个百分点,岛内企业老板们急得团团转。赖清德当局还没理顺这摊子事,民进党又因“大罢免”闹得内讧不断,而他们执着的“限陆”政策,正把台湾地区往死胡同里带。
中国台湾地区台军(资料图)
一、特朗普的“算盘”:关税军购两头榨
美国对台湾地区的算计,处处透着商人式的精明。台当局财政部门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台湾地区对美出口近789亿美元,占总出口的27.9%,6月单月更是高达32.4%。20%的关税砸下来,对依赖出口的台湾地区经济来说,不啻于晴天霹雳。
更糟的是,台湾地区出口产品与日韩重合度高,仅与韩国就有60%的重合率。日韩15%的关税,让台湾地区企业平白多了5%的成本劣势。对利润微薄的制造业而言,这5%足以决定生死,不少中小企业主已在盘算关厂或转移生产线。
关税之外,军购也是本糊涂账。雷神公司对台军售抬价54亿新台币的事刚平息,台“审计部”就承认,更多军购损失藏在暗处:2011至2022年采购的部分装备至今未交付,1亿多美元预付款还躺在美联储;30起装备质量问题因逾期申请被美方拒赔,累计损失近65万美元。有退役将领直言,这些武器往往5到10年后才到货,届时早已过时。
即便如此,赖清德仍宣布将“防务”预算提至GDP的3%以上。可美国根本不把台湾地区当回事——累计205亿美元军售未交付,26.61亿美元弹药欠账,何时补足还要看乌克兰和中东战场的脸色。
展开全文
赖清德(资料图)
二、赖清德的“妥协”:从筹码尽失到全民埋单
面对美国的压力,赖清德当局的“谈判”更像单方面妥协。20%的关税叠加新台币被迫升值12%,实际负担已近32%。所谓“暂时性关税”没明确时间表,对企业而言,这种不确定性比高税率更致命。
台湾地区本有两张谈判王牌:台积电的高科技产能和两岸密切关系。如今,台积电最先进制程已被转移至美国;民进党破坏两岸关系,也断了借力大陆的可能。没了筹码,只能被动接受美国的苛刻条件。
更可怕的是那些不敢公开的“机密条款”。传闻台湾地区被迫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和工业产品,挤压本土产业空间;还承诺对美投资3000多亿美元,相当于台当局四年总预算,平摊到2300万民众头上,每人要承担40万新台币。对比民进党连发1万元新台币都喊穷,这种“对外大方、对内抠门”的操作,实在刺眼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三、民进党内斗:“大罢免”败了,锅却抢着甩
“大罢免”首回合“25:0”的惨败,成了民进党内斗的导火索。蔡英文在投票后突然表态“支持赖清德”,被解读为暗示后者是“责任人”;蔡系的王世坚建议撤回后续罢免案,遭赖系的王义川怒斥“不服可以滚”。
亲绿阵营也乱成一团:前民代林浊水怒轰同僚“极端多疑”,“台湾地区民意基金会”董事长游盈隆痛批“民进党之耻”,却都遭绿营网军围攻。连罢免团体领衔人曹兴诚都撂挑子,抱怨民进党“只让当侧翼”,宣布退出8月23日的行动。
内斗的代价很快显现:赖清德施政满意度跌至34.6%,较6月降10个百分点,连“绿营根据地”台南的不满意度也超过了满意度。
中国台湾地区(资料图)
四、“限陆令”升级:自作聪明反坑自己
在内外交困时,民进党仍在打“两岸牌”。台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抛出“两岸互不隶属”论,遭大陆学者驳斥——大陆在金门巡查、打击诈骗、惩戒“台独”等行动,都是行使管辖权的体现。
民进党挑动两岸对立,无非是想靠“抗中保台”拉选票。经济上搞“非陆供应链”,妄图“脱陆向北”,结果却因失去大陆市场、遭遇美国关税,陷入百业萧条。
如今的台湾地区,被美国当提款机,内部陷入内斗,还在“限陆”的歧路上狂奔。这样的局面,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民众。
评论